- A+
一位收藏古币时日较短的同事,携来一枚正面中央为“光绪元宝”四字和六瓣花星,下缘为“当制钱十文”,两侧边缘分列“清江”两字,背面中央为飞龙图的铜元,询问“清江”何意?二十多年前,我在初渉铜元时,为此专门查过资料,这类铜元与中心有“淮”字者,都是清末清江铜元局制造的。
清江铜元局因设在清江浦而得名。清江浦是“中国运河之都”江苏省淮安市主城区清河、清浦两区的古称。清江浦在历史上一直隶属于淮安府城(今淮安区),明嘉靖之后,由于黄淮改道,运河河道截弯取直,老淮安府城远离了运口,其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便为清江浦所取代。清江浦位处南北水运的枢纽,号称“南北之襟喉,漕运之要津”。乾隆四十年,清江浦人口达54万,超越同期的汉口、南京,成为京杭大运河沿线享有盛誉的、繁荣的交通枢纽、漕粮储地和商业城市。以清江浦和淮安府城为轴心的淮安城,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东南四都”美誉。
明代方尚祖有诗《清江浦》,专纪其盛:
高台纵目思悠悠,排泣当年胜迹留。
树绕淮阴堤外路,风连清口驿前舟。
晴烟暖簇人家集,每挽均输上国筹。
最是襟喉南北处,关梁日夜驶洪流。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清江浦作为新县城,由山阳县划入清河县,先后为江南河道总督、淮扬道治所所在。每年经此北运的漕粮高达六百万石,淮盐也因之行销皖豫四十一个州县,年征课银达二十七万两。由此带来了钱庄的昌盛,为满足金属货币参与流通的需要,在清江浦设立铜元局成为当务之急。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四月,驻清江浦的漕运总督陆元鼎奏请设立清江铜元局。机器设备经上海洋行从外国购买,生产规模在全国属于大型,可日产铜元200万枚以上。
由此以来,在清末,江苏省内就有了三地六家造币厂,清江浦的这一个厂之外,分别还有设在江宁(现南京市)的三个厂,设在苏州的二个厂。前已提及的有“清江”字样的铜元外,带有丙午“淮”字的大清铜币系列铜元,也是由清江铜元局所铸造的。
当时清廷批准设立的造币厂一般都冠之以省名,没有实际建制的江南省也循了此例,惟清江铜元局不用省名,独冠以“清江”或“淮”,这在近代铜元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从中可见淮安在当时的地位。
清江铜元局设立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初铸“光绪元宝”样币,币面上书“清江铜元局开铸”,背为飞龙图,因正、背面均无满文,违反大清章法未获批准,故遗存极罕见。
现存世量多的,是两侧边缘分列“清江”两字类铜元,此类铜元正面中央为“光绪元宝”四字和六瓣花星(小珠圈版中心无花星),上缘满文“光绪元宝”,下缘“当制钱十文”,背面中央为飞龙图或水龙图,飞龙版上缘英文纪地“TSING-KIANG”,下缘英文纪值“TEN CASH”,两侧分列花星。水龙版上下缘均为英文纪地,上缘“CHING”,下缘“KIANG”,两侧分列花星。根据正面珠圈大小不同可分为多个版别,主要有:大珠圈背飞龙、大珠圈背水龙、中珠圈背飞龙、中珠圈背水龙、小珠圈背飞龙、小珠圈背水龙。均有光边和齿边之别,一般齿边较少。
收藏随缘。由于没有专门寻找,目前我所收藏的“清江”铜元,均得自于上海,虽有十多枚,品种却并不多,中珠圈类铜元尚属遗憾。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按户部章法,奉命改铸中心“淮”字大清铜币。此类铜元上书满文“光绪年造”以及干支纪年“丙午”二字,下列币值“当制钱二十文”或“当制钱十文”,两傍分列“户部”二字,背图为大清龙,上书汉文“光绪年造”,环书英文,译“大清帝国铜币”。十文铜币“淮”字有大、小之分,大清龙图有地方龙、部颁龙之别。
丙午“淮”字大清铜币二十文铜元,是清代顶级珍稀铜元,属试铸币,黄铜质,位列铜元十大珍之一。存世仅两枚,一枚由美国人R.B.WHITE收藏,另一枚为孙鼎先生旧藏,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光绪三十二(1907年)年七月,清江铜元局被裁撤停铸,并入江南造币厂,历时仅一年七个月,共铸铜元七亿四千万余枚。其规模之大,铸额之多,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停铸后,铜元局大部分设备被拆运至南京,但仍有少量留在淮安,以此为基础成立了复兴隆锅厂,成为淮安近代规模最大的工业企业。1935年又利用铜元局旧房建淮阴电厂,后毁于战火。
但留存于世的一枚枚“清江”、“淮”字铜元,已是抹不去的历史刻痕,永远记录了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