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玩玉款瓷器,是清朝时期的器物,因此论起其价值,必然是值钱的。根据往年的拍卖纪录,也可以看出:2011年清〈乾隆〉款青花人物大碗以678万成交;2014年清哥窑斗彩画人物杯(玩玉款)以1260万成交。那么,如此值钱的玩玉款瓷器怎么鉴别?就此,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一下玩玉款瓷器的鉴别大法。
一、观型
瓷器的外形,代表和展现着历史、人文、政治、经济乃至形制和生产力发展的传承脉络。是一个时段政治经济发展演绎过程最直接的体现。由于是最贴切、最真实的人文浓缩,因而,我们研究认识瓷器外形的演绎过程也便于了解社会的进程与发展。如果我们对某一类的器物,从起源到发展的全过程有一番系统的了解,如瓷壶类,那么我们从器型,全然可以粗略地以型断代,然后依据同时代的取材、用料、配方工艺、人文历史等进行全方位的核实论证,就完全有可能准确的断其年代。假如说年代确立不了,那就容易张冠李戴,形成老虎吃天,无法下爪。由此可说,鉴定瓷器,观型断代是坚定的第一要素。
二、看纹
这里所说的纹主体放在绘、刻、划、印、堆、贴、塑、镂空、镶嵌等纹刻。老一辈的专家曾说,明白了形与纹就等于明白了器物的80%。这一论点在无造假的前提下是完全正确的。 器物的绘画、装饰、纹饰反映和体现了一个时代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君王嗜好,以及生产力的发展和工艺水准。纹饰的范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皇家官类,二是民俗民风。由于纹饰表现风格、特征极其鲜明,为我们识别与断代提供了很多便利。例如我们将唐宋元明清的某一种门类的工艺器,做一番比对,我们从他们的变化演绎过程,便可读懂相关的文化与历史,并且能相应的了解当时的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而这些全然的了解与掌握,反过来等于为我们认识它们提供了最强有力的证据。比如:没有人会把定窑划、印花与耀州地刻花混为一谈;也没有人将元的贴花和吉州的印花分不开,这就是纹饰魅力与特征所在。
三、看釉
通常人们将釉比做瓷器之衣,十分形象。在一般人的眼中,仿佛所有的瓷之釉都是一样的,其实不然。大约从战国开始进入汉,就在陶器上挂釉。早期至唐多为石灰釉,而后为石灰碱釉。唐时釉中入玉粉,后来在加玉粉的基础上,又加入玛瑙粉等稀有原料。于是自从上釉以来到民国,如果能将所有年份的瓷器上手抚摸,便会感到他们的手感是不一样的。其中有的坚如钢,如五代柴之器(其中一种);有的非常润,像宋代民汝器;有的玉质感强;有的犹如石蜡;有的从釉至胎都一种感觉,有的釉硬胎绵是另一种感觉。这都源于配料和烧制工艺。功底深厚的藏家一摸器之釉面,就能断个八九不离十。而一元配、二元配以及内入玉粉多还是玛瑙多,高人皆能明白。看釉的另一方面,是观传世痕迹。只要传世的一定有传世痕;只要是出土的,一定有土沁。当然也与材质和年代以及存放环境皆有关。 观釉的第三步是,看是否是出土器,因为只要入过土的,在器面上一定有入土的痕迹,而这里所说的入土痕,不涉及釉下,而是指釉面被地下土质中的酸与碱包裹之痕。这种痕迹,见水以后便在器表有显现,细如粉剂的尘沫状,为灰白,有涩手之感。这都是从观釉可以获得的信息。这些信息为鉴真论假,可提供着一定的论证依据。
四、识胎质
胎作为瓷之骨,是瓷器之根本。而这里所讲的胎,不是讲修饰,而只讲其原料成因。我们知道,从两汉三国、南北朝以至唐宋元明清,粗略的划分一元配和二元配;细致的划分则具体到某一个年代的官器民器,以至各个时期在原地取材。我们说胎泥理论与五泥的运用是贯穿于千百余年的制瓷工艺中的。而我们除了对胎质本身的区别外,一切官器御品都根据皇家的要求,溶入了玉、玛瑙、宝石等元素,形成官器御品中的特殊材质,可以这样说,一切官器御品之所以胎骨细如膏泥,缠绵如美玉,坚硬如刚,满足大与特大型工艺的烧造要求,根本的原因是材料决定一切的。而他们为了烧制出一代佳器,原则上在遵循这一个原则:“无宝不烧器”。于是一切官器御品中,除了展示着各自的风格特征外,统一的原则是:亭亭玉立,坚者如钢,绵者如玉。而如果我们细细的将各个年代的瓷器做一个对比,那么它们个性的凸显是相当清楚地。相信,不会有人把唐之胎会误认为是清之胎。这说明胎与胎在不同的年代,是有很大的差别的。而从大的差别去着手、从小的方面去着眼,熟记于心,对鉴定真伪十分有用。当然,从胎而言年代越是距离近的,越不好区别,这涉及一个功底功力的问题,但如果说我们真正的下到功夫,具有特殊风格的年代器,那还是可以分清楚的。如元代早期的疏松、元至正时期的坚实、永乐的绵中有硬、宣德的绵松、成化的膏泥状、康熙的致密等等,这都是极具风格的。如果一切掌握的很好,那么也可为鉴赏古瓷提供便利。从胎泥的进化演变来看,它的演绎过程是:河泥胶质状到窖泥浆包状,再到合保泥的玉质感,及莹润无杂的漂白泥,这种进化过程的了解都予鉴瓷十分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