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清乾隆 御制青花夹洋彩通景“桃花源”图双耳活环大瓶
参考价: 估价待询
成交价: RMB 50,600,000
年代: 清乾隆
尺寸: H:55.2 cm (21 3/4 in))<br>D(口径):12.8 cm (5 in)<br>D(足径):16.7 cm (6 5/8 in
“大清乾隆年制”
六字三行篆书款,乾隆本朝
瓶盘口,长颈中部微收,下部鼓突,两侧各置一坠环螭龙耳。颈下承椭圆型腹,圆润饱满,足部外撇,圏足。瓶颈足均以青花装饰,上绘缠枝花卉间以螭龙纹,下呈如意云头纹与莲瓣纹,画工细腻,发色深浅有度,活灵活现。器身细绘洋彩“桃花源”通景图,施彩时用西方绘画技法,柳树与桃花设色深浅有别,江水以极浅淡的灰蓝色料点染,水中巨石以披麻皴与斧劈皴绘制,器身上方以蓝色彩料抹霭霭云气,画面勾染皴擦,浓淡分水,立体感强。瓶口沿及耳上活环施金彩,口内与足底均施松石绿釉,底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矾红篆书款。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陶渊明
忆昔入桃源 万古仙家趣
——乾隆御制 青花夹洋彩通景“桃花源”图双耳活环大瓶
本次宫廷夜场将呈现之乾隆御制青花夹洋彩通景“桃花源”图双耳活环大瓶,论其形制、技艺、画工、釉彩均为乾隆一朝瓷器的至臻之作。其器身之上的洋彩通景图所描绘之避世“桃源”遍布桃花绿柳,与青山碧水一同漾出春意无限。
此瓶颈足均以青花装饰,上绘缠枝花卉间以螭龙纹,下呈如意云头纹与莲瓣纹,画工细腻,发色深浅有度,活灵活现,为乾隆青花中的佳品。颈上一对螭龙耳各坠一原配金彩活环,保存完好,殊为难得。器身以彩料细绘“桃花源”通景图,若以手卷论,则图画伊始处有巍峨巨石呈拱门状立于潺潺江水之中,码头上空无一人一物,似点名此处为遗世之境。稍稍转动瓶身,桃源之景映入眼帘:岸上人物衣袖色泽鲜艳,立于桃花绿柳及松柏之间,或游船、或对饮、或遥指远处亭台楼阁品评湖光山色,意趣高雅。远处的重峦叠嶂与茫茫青翠之中,间或有小屋藏于其中,真正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一派祥和之景,又都笼罩于以淡蓝彩轻抹于上的霭霭云气之下,如梦似幻。细品此洋彩图,似是一幅山水画卷从纸上跃然瓶身,达成从平面至立体的完美转换。
最早绘有叙事性图画的陶器,为新石器时代的鹳鱼石斧图缸(图1)。此缸多有著录,如《中国陶瓷全集•新石器时代》,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页86,图版40。该缸器身上绘有立鹳、大鱼与石斧,与此时期多绘水波纹或蛙纹等几何线条的陶罐有明显区别,似是在叙述一个故事。另有一三国时代的现藏南京市博物馆之青瓷褐彩壶(图2),肩上饰一周贴塑佛像装饰,周身以褐彩绘制仙境图,共同组成了一幅佛教绘画。该壶亦可见于上述出版物之三国、两晋、南北朝卷,页75,图版48。后至五代时期,可见一出土于北宋韩佚墓的越窑刻划宴乐人物执壶(图3),画有文人举觞,觥筹交错的一系列图像,呈现出宴乐雅集的画面。此执壶现藏于首都博物馆,同样收录于上述出版物的唐、五代卷,页152,图版153。上述带通景画的陶瓷器物于其所在的各个时代均为凤毛麟角之品物,直至元代,叙事性的通景图画才渐渐成为陶瓷装饰艺术的主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为元代的几件重要的青花山水人物故事大罐。此类元青花大罐以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或小说中的场景为题材,绘山水人物环绕器身,画工细致,栩栩如生,也开创了陶瓷装饰艺术的新风格。这几件元青花散落于世界各大博物馆及私人藏家手中,均被视若瑰宝,其中的一件于伦敦上拍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图4)更创下当时中国陶瓷的世界拍卖纪录。至明中期及明末清初时期,以通景山水人物图装饰瓷器的风尚盛极一时,多见于青花与五彩器上。
乾隆一朝继往开来,是陶瓷史上取各代所长集大成的时代,所见既有对前朝瓷器的仿古作品,也有颇多创新之举,通景画的装饰技法在此一朝自然也沿用下来。相较于前朝瓷器上以青花或釉上五彩绘制的通景画,因洋彩色料明快艳丽,深浅有度,玻璃质感中又透出浓郁的油彩感,加之景德镇画工在乾隆一朝施彩时运用西方绘画技法,使得乾隆洋彩器上呈现出的画面勾染皴擦,浓淡分水,立体感强,为陶瓷史上通景画的一无可超越的巅峰。是次拍品上,江水以极浅淡的灰蓝色料点染,潺潺江水,粼粼波光,甚是灵动。水中巨石以披麻皴与斧劈皴绘制,其中一例更于正面大量留白,更突显其体量之硕,气势之宏,此种画法于器物上极为罕见。岸上树木与桃花设色深浅有别,极为精细,以光影透视法展现出草木的立体感,可见如国立故宫博物院所藏一对乾隆八年的瓷胎洋彩殿阁诗句玉梅瓶(图5)。此瓶上最令人惊叹的则属上方以蓝彩抹上的霭霭云气,只此以一处便使画面骤若仙境,也使此瓶与乾隆一朝的其他洋彩器区别开来,可见同有此画法者为乾隆十年造瓷胎洋彩人物胆瓶一对(图6),同为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品,收录于《华丽彩瓷》,台北,2008年,页152。
所见乾隆一朝的洋彩器中,在色地上绘制图案式花卉,或在色地上的开光内绘制图案的例子众多,而以通景图装饰器身者少;另以通景图上绘婴戏、安居、喜上眉梢等吉祥图样的例子众多,而画山水者更少。南朝宋画家宗炳早年行遍名山大川,饮溪栖谷,醉心于山水之间,所著《画山水序》对后世的画家影响颇深。其晚年病卧于江陵,将毕生所见之山水绘于居室之壁,并言“澄怀观道,卧以游之”,观画作以幻想自己徜徉于山水之间。宗炳主张“畅神”,意为观赏山水,引起无限情思,目的只不过是让精神愉快罢了。因古时远行不便,后世也多有以画作畅游于山水间之例。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理想和现实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安宁和乐的场景的描绘,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一题材,也成为了众多画家的灵感来源与畅想,可见诸多,如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的明代仇英《桃源仙境图》(图7),于《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明代绘画(中)》,图版64 。画中士者临流,意境幽静,人物刻画生动而有神采。另有清代王翚、恽寿平的《桃源图》(图8),售于中国嘉德,2017年12月18日,编号0446。其上云深山高,峰峦邃密,勾皴精严,明丽典雅。乾隆皇帝亦偏爱“桃花源”题材的书画,见于清宫旧藏者多,另有御制诗“忆昔入桃源,万古仙家趣。桑麻满平畴,绯英缬千树”之语。乾隆朝的洋彩瓷器俱为“大内出样”,后再由景德镇画工绘于器身。然则将山水图卷绘于瓶身之上,又要近水远山,布局得当,实非易事。是次的“桃花源”图活环大瓶即为难得佳作,亦甚可言于乾隆皇帝对“桃花源”的寄情之作。
乾隆朝既为清代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亦为景德镇官窑的制瓷巅峰。乾隆一朝在总结和发展康熙、雍正陶瓷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特殊品种屡见不鲜,尤为重视全新的工艺技巧,几类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论工艺复杂之极致,当为故宫博物院藏各色釉彩瓶,著录于《中国陶瓷全集•清(下)》,页50,图版18。瓶身上共施十五种釉彩,形体高大,装饰华丽,有“瓷母”之称,集中体现了当时景德镇御窑厂超高的制瓷水准。
此次春拍这件青花夹洋彩瓶即为此时期出现的创新品种。本件器型为乾隆一朝首见,耳上两只活环与器身一次成型。目前所见两例同器型者,一为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一只画婴戏图的双环耳瓶,《中国陶瓷全集•清(下)》,上海,1999年,页51,图版19;另一例为一对活环大瓶(图9),售于香港苏富比2002年10月30日,编号267。此一对同为青花夹洋彩的品种,只是所画通景图为婴戏题材。
本件拍品器身上的青花为高温钴料,绘制于颈足之上后罩透明釉,入窑以1200度以上的温度烧造,后再以彩料绘制通景“桃花源”图并涂环上金彩,以700~750度的低温二次入窑方得此重器。琢器中,乾隆朝所见凡例为全洋彩者居多,青花夹洋彩者只有寥寥几例。著录中可见,故宫博物院仅藏有一乾隆款青花夹洋彩山水纹灯笼尊(图10),收录于《清盛世瓷精粹》,紫禁城出版社,1994年,页282,图版15;另一例为瑞士收藏家Alferd Baur所藏的一对青花夹洋彩喜上眉梢图梅瓶(图11),于《Chinese Ceramics in the Baur Collection》Volume 2, 日内瓦,1999年,页122及124,图版232及233;再者为国立故宫博物院藏瓷胎洋彩玲珑渣斗(图12),然则此三例均尺寸较小,与是次拍品之尺寸可堪比较的唯前文所提及之2002年香港苏富比释出的一对活环耳瓶。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