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汝窑器辨识的几个概念

  • 宋汝窑器辨识的几个概念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汝窑

作者:华夏怡珍

北宋汝窑自南宋时即“近尤难得”,更别说现在了。即使故宫的高级工作人员,要想上手,也得办理一大套手续。更何况故宫的17件汝窑器,基本为日用品,并不能代表北宋汝窑的最高水平。所以对汝窑器的辨识,多是根据古人的文章去理解的“心得体会”,很多免不了以讹传讹。其中一些片面甚至错误的理解,有可能造成对真品的错判。本文就个人对汝窑器的理解谈点看法。

1、汝窑的器型:从两岸故宫所存汝窑器来看,尽是些盘、碗、洗、猫食盆类。即便有个别瓶类,也都是造型极为简单的纸槌瓶、玉壶春瓶,最好的一件就属三牲尊了。如果这些代表了汝窑器的全部,那么我相信南宋早期九华人叶寘绝不会在《坦斋笔衡》说“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烧青瓷,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了。北宋皇帝也不会以其作为贡瓷了。因为当时河北定窑和陕西耀州窑的造型比这些精美的多。所以当时汝窑贡瓷一定是以陈设器为主,手工造型丰富多彩,精美异常,加上“雨过天晴”的釉色,远好于当时的定窑和耀州窑。台北故宫的三牲尊已经有所表现,但还不是最美的。最美的汝窑器若被发现,定会给人以“蓬荜生辉”的超然感受。

2、汝窑的尺寸:有作者比较客观的说至今尚未见到汝窑有大于30厘米高,20厘米宽的物件。但也有专家武断的说凡看到大于30厘米的汝窑器则一定是赝品。由于他们的影响,现在做旧用于蒙骗的新汝瓷都是小于30厘米的。可是很多人都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第六次发掘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时,就发现了尺寸较大的器件。所以汝窑“30厘米论”可以休矣。摆在宋代朝廷上的陈设器一定是大于30厘米的。

3、汝窑的胎色:我查看了很多关于汝窑是香灰胎的论述,多为今人以讹传讹。尚未见清代以前的人写过有关香灰胎的论述。顾名思义,仅就颜色而言,香灰色是指焚香烧过的灰烬的颜色。我试烧过多种,燃烧充分者几乎为白色,就像抽香烟时纸卷烧过的颜色,而燃烧不充分时颜色灰黑,那是因为残留碳的缘故。所以这个概念实在不好把握。如果取中间色的话,浙东地区的越窑胎色为最像。那么河南汝州到哪里去搞浙东的胎土呢?

   河南的李廷怀先生通过仔细观察和比较后发现:窑址中出土的汝官窑碎片,其断面色调接近土黄色,这是毛糙的瓷胎表面与泥土长期接触所造成的。这种土黄色用毛刷和清净剂反复擦洗仍不能完全除去,说明泥土已经和胎的表面发生化学反应。把碎片打碎后,新断面的色调极大多数为灰白色或白中偏灰,这是汝窑真正的胎色,而香灰的色调是浅灰色,虽与汝官窑的色调比较接近,但仍有一定差别。(本段摘自韦氏古风的文章)

   所以我们今后不要再被“香灰色”而误导,汝窑器胎色就是“带点灰头的白色”。

4、汝窑的胎质:“正统”的说法是:北宋汝窑器为保持雨过天晴的釉色,只好放弃瓷胎的瓷化程度,在1150-1200度的温度下,胎出现生烧现象。所以胎质疏松,扣之木声。这种论点总体是对的,但是实际上我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在清凉寺汝窑遗址发掘中,发现了过滤池和澄泥池各一个。这两个池子都是为烧贡瓷而设的。北宋时期尚不知景德镇的高岭土,只能用汝州当地的某种瓷土,碾碎过滤后泡水,搅拌后将上层的浑水倒入澄泥池,经过时日沉淀出很细的瓷土。这些瓷土中的杂质已经在上述过程中被去除。以这种澄泥做胎,烧结后的颜色为“带点灰头的白色”,可以保证汝窑器天青或天蓝釉面的纯净,但是这种澄泥胎却有了疏松的缺点,表现为吸水性很强,断面呈粉质,无结晶表象。而民用汝窑器则省略了这道工序,胎土杂质多,胎色灰度高一些。好在民用器釉色不严格,从月白到豆青,都可以卖出去。

5、汝窑胎的厚度:现在流行的说法是汝窑为薄胎薄釉。这可能是看到台北故宫“荷花温酒碗”后留下的印象。实际上由于澄泥的关系,汝窑小器可以做成薄胎,而汝窑大器因强度原因只能做成厚胎。唐氏《肆考》云:“汝器土脉质制较官窑尤滋润,薄者为贵。”说明汝窑器胎壁有厚薄之分,而薄者最好。

宋汝窑器辨识的几个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