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虚值货币探析–金 元–元钞的丧钟 至正交钞

  • 中国历代虚值货币探析–金 元–元钞的丧钟 至正交钞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钱币资讯

作者:山里人273

至正交钞,元顺帝至正十一(公元1351)发行。元朝政府为摆脱财政危机,又实行了纸币制度的最后一次变革,即发行新钞“至正交钞”,同时仍行用中统交钞、至元宝钞,而三者比价不同。至正交钞钞面文字为“中统元宝交钞”,只是加盖至正交钞字样,并采取纸币、铜钱相辅发行的办法,铸造至正通宝铜钱与历代铜钱并用。至正交钞一贯合至元钞二贯,合铜钱一千文。至正交钞无发行准备,是纸币本位制度。这时已是元代末期,是以政府强制通用的不兑换纸币流通作为基本的货币制度。由于恢复铜钱的使用,更加速了纸币的贬值,通货膨胀越发严重,直至钞法全面崩溃。最后到了“皆以物货相贸易,公私所积之钞,遂惧不行”,这极大地损害了人民的利益,造成人心动荡不满,这也是白莲教起义的导火线之一。

钞始于唐之飞钱、宋之交会、金之交钞。其法以物为母,钞为子,子母相权而行。元初仿唐、宋、金之法,有行用钞,其制无文籍可考。

元史载:元世祖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始造交钞,以丝为本。每银五十两易丝钞一千两,诸物之直,并从丝例。是年十月,又造中统元宝钞。然元宝、交钞行之既久,物重钞轻。二十四年,遂改造至元钞,与中统钞通行。依中统之初,随路设立官库,贸易金银,平准钞法。每花银一两,入库其价至元钞二贯,出库二贯五分,赤金一两,入库二十贯,出库二十贯五百文。伪造钞者处死,首告者赏钞五锭,仍以犯人家产给之。其法为最善。

武宗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武宗复以物重钞轻,改造至大银钞,自二两至二厘定为一十三等。每一两准至元钞五贯,白银一两,赤金一钱。元之钞法,至是盖三变矣。大抵至元钞五倍于中统,至大钞又五倍于至元。然未及期年,仁宗即位,以倍数太多,轻重失宜,遂有罢银钞之诏。而中统、至元二钞,终元之世,盖常行焉。

元之交钞、宝钞虽皆以钱为文,而钱则弗之铸也。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初行钱法,立资国院、泉货监以领之。其钱曰至大通宝者,一文准至大银钞一厘;曰大元通宝者,一文准至大通宝钱一十文。历代铜钱,悉依古例,与至大钱通用。其当五、当三、折二,并以旧数用之。是年,仁宗复下诏,以鼓铸弗给,新旧资用,其弊滋甚,与银钞皆废不行,所立院、监亦皆罢革,而专用至元、中统钞云。

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右丞相脱脱欲更钞法,乃会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及集贤、翰林两院官共议之。顺帝下诏云:“朕闻帝王之治,因时制宜,损益之方,在乎通变。惟我世祖皇帝,建元之初,颁行中统交钞,以钱为文,虽鼓铸之规未遑,而钱币兼行之意已具。厥后印造至元宝钞,以一当五,名曰子母相权,而钱实未用。历岁滋久,钞法偏虚,物价腾踊,奸伪日萌,民用匮乏。爰询廷臣,博采舆论,佥谓拯弊必合更张。其以中统交钞壹贯文省权铜钱一千文,准至元宝钞二贯,仍铸至正通宝钱与历代铜钱并用,以实钞法。至元宝钞,通行如故。子母相权,新旧相济,上副世祖立法之初意。”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置宝泉提举司,掌鼓铸至正通宝钱、印造交钞,令民间通用。行之未久,物价腾踊,价逾十倍。又值海内大乱,军储供给,赏赐犒劳,每日印造,不可数计。舟车装运,轴轳相接,交料之散满人间者,无处无之。昏软者不复行用。京师料钞十锭,易斗粟不可得。既而所在郡县,皆以物货相贸易,公私所积之钞,遂俱不行,人视之若弊楮,而国用由是遂乏矣。

钞的共同特征是灰黑色树皮纸,尺寸大小有所区别,长26.4厘米-28厘米,宽17.9厘米-19厘米。正面构图与先期印造者相同,正面最上方是钞名“中统元宝交钞”,其下是金额;金额两旁各有两行字,一行汉文,一行八思巴蒙文,文字亦是“中统元宝,诸路通行”,汉文和八思巴文相反分布即汉文“中统元宝”和八思巴文“诸路通行”在一侧,汉文“诸路通行”和八思巴文“中统元宝”在一侧;两行字下是字料和字号;下部钱钞文字10行:“中书省奏准印造中统元宝,交钞宣课差役内并行收受,不限年月诸路通行,元宝交钞库子攒司,印造库子攒司,伪造者斩,首告者赏银伍定仍给犯人家产,中统年月日,元宝交钞库使副判,印造库使副判,中书省提举司。”钞面上、下各加盖红印一方,八思巴文印文,上部是“宝钞总库之印”,下部是“提举诸路通行宝钞印”左上方斜盖长条形骑缝黑印;钞背面上方为长方形墨印,印四周有缠枝花花栏,花栏内上部为“至正印造元宝交钞”八字,分两行排列,文字端庄周正,下部为串钱图,交叉分布;印面及印下面各加盖红色大印一方。右上方有黑色骑缝印。

      中国历代虚值货币探析--金 元--元钞的丧钟  至正交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