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在众多中国近代机制币中,云南“富”字及“鹿头”银币颇为神秘,其虽然被业界称为“云南”,但是由于这两种银币未见诸史籍记载,加之其图案、文字设计简单,因此钱币集藏研究者对其铸造国家(地区)、铸造时间等问题有着诸多观点,迄今仍未取得一致观点。“富”字银币,正面只有一汉字篆书“富”字,背面为老挝文或缅甸文和中文标示的面值。面值有“半两正银”、“一两正银”两种。
PCGS-SP62云南富字一两中心点签字版 PCGS-SP61云南富字半两中心点签字版“鹿头”银币,正面中央为一只长角的雄鹿头侧面图案,背面为老挝文或缅甸文、中文“一两正银”标示面值。鹿头图案有大鹿头、小鹿头之别,其中大鹿头版别较为罕见。
PCGS-MS63云南小鹿头一两
NGC-AU58云南大鹿头一两在泉界,这两种银币的出处一直难以盖棺定论,其中:第一种观点认为:“富”字及“鹿头”银币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际中缅边境及云南等地驻军所造,为远征军发饷使用。1949年6月上海出版施嘉干编著的《中国近代铸币汇考》最早提出这一说法。其主要论据是:“富”字及“鹿头”银币重量标准与中国漕平相等;币面有中文“富”字,背面有中文及缅甸文面值;二战结束后,当时云南省主席卢汉曾以“富”字银币作为军饷发放。施嘉干(1896—1975)是中国近现代钱币收藏大家,其著作《中国近代铸币汇考》一书,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始终成为收藏和研究中国近现代机制钱币必备的重要著作,影响极其深远。因此这一说法流行很广,连1972年美国克劳斯出版社编著出版的权威性硬币图谱《世界硬币标准目录》都认同这一观点,将有关“富”字及“鹿头”银币内容列入“老挝、中国—云南、缅甸”章节中。第二种观点认为:“富”字及“鹿头”银币是“老挝的铸币”,在中南半岛流通使用。这种说法的依据是,银币背面有老挝文字标注的面值,而且这些银币在老挝、越南境内流通使用过。1993年广西钱币学会和云南钱币研究会联合编著出版的《越南历史货币》就是这种观点的代表,该书将“富”字、“鹿头”银币列入曾在越南使用过的“老挝银币”。第三种观点认为:“富”字及“鹿头”银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管辖下的印度支那殖民地政府(即中南半岛,包括今越南、老挝、柬埔寨三个国家)在今越南河内铸造发行、用来向印度支那半岛山区部落农民购买鸦片的货币。1987年法国研究东方钱币专家费郎索瓦·蒂埃里在《中国钱币》1987年第3期(总第18期)上撰文,第一次提出这种观点,指出该银币文字及币图是由法国人勒内·梅西埃设计绘制的,并附上银币的设计图案与相关文件复印件,还详细说明了“富”字及“鹿头”银币发行的历史背景。该观点认为,当时法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支那允许鸦片自由买卖,政府收税,来自鸦片贸易的税收所得占殖民政府收入的四分之一。鸦片贸易习惯使用银币结算,使用的银币以法国在越南铸造发行的法属印度支那贸易银圆,正式名称为“安南贸易银元”,俗称“坐洋”为主。但1928年后安南贸易银元停止制作,银币来源日益减少。而印度支那半岛山区部落农民拒收纸币或其他非银质货币。为保证鸦片贸易的持续开展,法国殖民地政府便搜罗各类银器熔化,制作成钱币形状的银饼用于鸦片贸易。二战结束后,中南半岛北部由当时云南省政府主席卢汉率领的部队接收。卢汉所部搜刮了大批财富,其中包括不少“富”字及鹿头银币,当作军饷发放。二战结束,法国兵离开越南时也带走了大量的“富”字银币作为纪念,因此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在法国的钱币商店仍可以大量购买到这种银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