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枚硬币讲述中国钱币史

  • 两千多枚硬币讲述中国钱币史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钱币资讯
两千多枚硬币讲述中国钱币史齐国四字刀币(铭文 齐之法化)
两千多枚硬币讲述中国钱币史秦半两
两千多枚硬币讲述中国钱币史西汉五铢钱
两千多枚硬币讲述中国钱币史战国足布币集合
两千多枚硬币讲述中国钱币史▲贝币(夏商周)
两千多枚硬币讲述中国钱币史▲楚国蚁鼻钱(又名鬼脸钱)

近日,《冯氏藏币》由长春出版社出版,由此备受学界关注的“冯氏三藏”全部完成出版。和《冯氏藏墨》《冯氏藏札》一样,《冯氏藏币》由历史文化学家、武汉大学资深教授冯天瑜秉承其父亲——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文史学家冯永轩先生遗训,重新整理冯家集藏编纂出版。这些集藏历经战乱,终得保存呈现世人,被认为是学界之幸。

如果说,“冯氏三藏”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缩影和侧写,那么《冯氏藏币》可称为其中一部完整的中国钱币史。书中呈现的中国古钱币数量颇多,年代从先秦至民国时期,展示出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流通中的流变和兴替。近日,冯天瑜接受了深圳商报记者的电话专访,为记者讲述了一段中国钱币史和冯氏收藏史。

两代学人接力 “书写”中国钱币史

据了解,《冯氏藏币》收录冯氏父子收藏的古今中外货币2000余枚,以硬币为主。其中中国硬币从夏代一直到民国历朝历代,完整性全国少有;而西方的则有60余个国家的硬币,这些收藏集中反映了硬币在社会经济生活流通中的流变和兴替。

冯天瑜介绍,中国硬币部分系其父冯永轩先生在新疆、安徽、陕西、湖南、湖北任教时集腋成裘的珍品。其中既有先秦时期的夏贝币、战国“蚁鼻钱”,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秦半两、西汉五铢钱,隋唐五代十国的开元通宝、周元通宝,也有北宋时期的宋元通宝、太平通宝,辽金西夏元时期的钱币,以及明代大中通宝、清代天命通宝、民国硬币等。而代表我国钱币史上第一次变革的“半两钱”、第二次重要变革的“开元通宝”,以及第三次变革的清代机械化铸造的硬币,均有收录。

其中尤以先秦部分更为宝贵。先秦时期的贝币是我国最早的货币,也是冯氏集藏的一大门类。冯天瑜介绍,作为贝币最初形态的天然海贝,产于南海,始用于夏朝,是伴随人们生产、生活与消费的发展而产生的。自然海贝外,在公元前16世纪—21世纪的商代墓葬中,也发现了成批的金属铸造的铜贝。这是我国作为世界上最早使用金属铸币的一个显著标志。所以,从贝币的发生和发展可以窥见我国早期文明史的霞光。

在冯天瑜看来,我国货币史源远流长,在长达数千年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货币体系,无论是货币形态的演变,还是制造技术的水平,都曾经多次领先于世界各国,对世界货币文化的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研究中国货币史对于研究世界货币史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我国钱币蕴含着丰富复杂的历史文化信息,运用于各种文化场景,可为历史民俗研究提供不同视角。

古钱币藏品齐全完整

事实上,自古以来货币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冯天瑜以布币举例,中原腹地的赵、韩、魏三国和周王室流行的布币,它们是从农具铲——镈演变而来。而北部沿海的齐、燕地区流行的刀币,则是从渔猎工具——刀演变而来。至于战国时期,布币按形制之不同,可分为尖足布、方足布、锐角布、圆足布、三孔布等。

然而不同形制的货币,为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不便,封建政权大一统的出现,需要统一流通货币。冯天瑜介绍,秦始皇统一列国后开始铸行“半两钱”,它的出现避免了以往钱文复杂难辨、轻重不一、币值不明等混乱状况,这是我国钱币史上的第一次变革。而在《冯氏藏币》中,“半两钱”也被收录其中,是颇具代表性的珍品。作为我国历史上铸行数量最多、行用地域最广、时间最长的长寿钱——流通700多年的“五铢钱”,也是冯氏藏币中的代表珍品。

值得注意的是,书中除了统一政权外,还有一批分裂政权、割据政权的硬币。冯天瑜介绍,汉武帝的五铢钱制,至西汉王莽篡政时曾经一度遭受破坏。王莽推行新政,发行“新莽币”。至东汉末,董卓坏五铢钱,铸小钱,开启此后三四百年货币混乱的祸端。三国时期,刘备在蜀汉铸行“直百钱”,孙权在东吴铸行“大泉五百”。而明末清初,李自成铸行“永昌通宝”、张献忠发行“大顺通宝”等。清初“三藩”中,吴三桂发行“利用通宝”“昭武通宝”,耿精忠铸造“裕民通宝”。这些钱币,《冯氏藏币》悉有收藏。

两代人收集研习中国文物

家学传统对冯天瑜影响颇大,以至于他从小痴迷古籍书画。他的父亲冯永轩先生(1897-1979)专于古文字学、西北史和楚史研究,一生热爱收藏古籍书画。作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第一期学生,亲炙国学大师王国维、梁启超等,毕业时得二人惠赐墨宝,这是冯氏珍藏的首批珍品。冯氏集藏之兴趣,也发端于此。

谈到父亲收藏硬币的故事,现年75岁的冯天瑜也是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1946-1949年其父在西北大学任教,寒暑假从西安回武昌,总是携带一口大木箱,兄弟俩好奇迫不及待地打开箱子,父亲却一旁笑道:“里面是好吃的‘点心’——大块的是西安有字的城墙砖,雕花的是汉代瓦当,较小的长方形、圆形‘糕饼’是战国及汉唐明清的青铜货币。”在这笑谈中,冯氏兄弟从父亲的收藏中不经意获得中国古币知识。而小时候,兄弟最经常做的“家务”就是爬上阁楼将家里集藏“搬下来晾晒”。

“冯氏三藏”系冯氏父子以毕生心力收集、研习祖国文物的记载。其中《冯氏藏札》主要为冯永轩先生于上世纪20-60年代收藏的清代中期至民国年间文士、政要议学论政的书札手迹,及友朋致函、笔者师友来信,是难得一见的历史材料。《冯氏藏墨》则收入他们收藏的350余件名家书画作品,时间上至唐代,下迄当代,亦不乏珍品。

尤值一提的是,冯氏两代学人在长达半个世纪间,以仅有公教薪水孜孜不倦地访缉,节衣缩食地购置,期间多次遭逢战乱、政乱袭扰,这些集藏才得以集腋成裘,蔚为艺文大观。“在任何最困难的时候,包括1938年日本侵略者打到武汉,在逃亡中把家里东西都丢了,但这些集藏都千方百计保留下来。而父亲从来不用藏品来换钱,即使有人来收购,父亲都回拒说这是非卖品。”他说。

“这批文物从侧面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与优雅,而其又历经战乱,终得保存、整理,以系统而精美形态呈现给世人,实乃大幸。”谈到“冯氏三藏”全部出版的感受,冯天瑜说道,“我们父子所作的努力,唯一目的是取之社会奉献社会。”据了解,冯氏集藏的古钱币已全数捐赠给武汉师范学院(后更名为湖北大学),这批藏品成为湖北大学博物馆钱币馆基本馆藏。而这座钱币馆,被认为是国内钱币种类最齐全的博物馆。(深圳商报记者 刘娥)

来源:深圳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