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上的 “明月

  • 瓷器上的 “明月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瓷器

瓷器到了康熙时期出现诗画的形式,在彩绘各种题材画片的基础上,题上了古诗文,从而提升了瓷器彩绘的文化内涵,这种有着文人画意味的瓷器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而广泛流行,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明月,是古瓷器题画诗常见的表现对象,历代咏月亮的诗文不胜枚举,反映在古陶瓷上同样寄托着人们的无限遐思,以及对自然人生的种种追问,而赋予别样的情思。

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

在清代官窑瓷器中,康熙十二花神杯是身价颇高的名品,这一套小酒杯以一年十二月令相应的花卉为彩绘题材,配以古诗句,提升了官窑瓷器的文化品位,是康熙时期的创新之作。《清史稿》载:“时江西景德镇开御窑,源呈瓷样数百种。参古今之式,运以新意,备储巧妙。于彩绘人物、山水、花鸟,又各极其胜,既成,其精美过于明代诸窑。”源,指康熙年间掌管官窑的工部侍郎刘源,这一套十二花神杯据传也属于他设计的创新之作。

清代寂园叟《匋雅》称康熙十二花神杯有青花、五彩,质地甚薄,要凑齐十二月令之花,十分困难,青花的价值也丝毫不比五彩低。其实,十二花神杯除了青花、五彩,还有斗彩,存世更为稀少,古人或许把五彩和斗彩视为一类。这里我要介绍的是一个斗彩桂花杯。桂花代表十二月令的八月,由于八月桂花开,桂花又称月桂,开花正值中秋前后,月亮又被称为桂宫,因而以桂花指代十二月中的八月就显得很贴切。杯的一面绘制桂树一株,绿叶中布满红花点,树下的草丛中隐约可见一只小白兔。桂花杯以中秋月圆这个意象表现八月,无疑再恰当不过了。杯的另一侧空白处用楷书题诗句:“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峤诗《桂》,点出“月”和“秋”这两个关键字眼,无不与中秋佳节紧扣在一起,其构思精密,富于诗情画意,为难得的佳制。

月幌见疏影,墨池闻暗香

清代的珐琅彩瓷器始创于康熙年间,到雍正时期已达到极其精美的程度,可以说珐琅彩瓷器是清瓷中的奇葩,历来为皇室所珍藏。雍正皇帝对珐琅彩瓷器的制作要求甚为严格,稿样都亲自过目审定,有的还按照他的要求作修改,总体上追求淡雅、清新、精致、高贵的品质。

珐琅彩瓷器有一种题有诗句的,前人称为古月轩彩,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认为是有清一代最珍贵的品种,价值奇高,即使是同时期的仿品,价值也不菲。这种瓷器据说在景德镇制坯,再运往宫中彩绘,题诗的引首和结尾有胭脂水印章,诗书画印合一。有青花和料款两种,料款凸起,双圈方边,被认为是最名贵的一种,康、雍、乾、嘉四朝都有,嘉庆以后就非常稀少了。珐琅彩梅竹诗文碗,其梅花采用工笔墨彩描绘,枝干弯曲舒张,花瓣细笔勾勒,施以浅黄色,树下几丛墨竹,竹叶分为深浅两种颜色。一面题有诗句:“月幌见疏影,墨池闻暗香”,有起首阳文长方红印“佳丽”,文后有阴文“古寿”和阳文“清香”方印。诗句出处不明确,与北宋林和靖《山园小园》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有异曲同工之妙,描绘了月下梅花的缥缈意象,既写花,也写月,花香与月色融为一体,给人以美妙的艺术体验。整个画面透出清雅秀逸的意境,符合雍正官窑的特征。从表面色彩老化程度看,迎光可以观察到明显的蛤蜊光,瓷胎呈淡黄色,制作十分精美。清代官窑瓷器同一类品种往往在彩绘设计上略为变化,总体题材构图相同,在细节上又不雷同,这种情形恰恰说明并非仿制。材料和绘制水平达到同类品种水准,又有明显老化迹象的,一般都较为可靠。

落月依楼阁,归云拥殿廊

珐琅彩瓷器中的山水楼阁是常见的表现手法,传世稀少,十分珍贵。雍正珐琅彩墨彩山水楼阁人物碗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件。所谓墨彩,是在白地上绘黑彩。通常以黑地绘五彩或三彩的叫黑彩,墨彩所呈现的简约、单纯、娴静使这种瓷器达到应得的效果。

这件墨彩碗绘制了重台秋树,以黑彩为主要颜色,而只在楼台楹柱、人物衣着上加染红色,画面楼阁描绘工细,树木散发着秋天气息,石头也富有姿态,三三两两的人物虽然看不清脸部细节,但仍神态毕现。有江中打鱼的,有独自远眺的,也有几个人一起交谈的,使画面静中寓动,富于生机。碗的一侧题着诗句:“落月依楼阁,归云拥殿廊”,诗句出自五代诗人徐铉诗《宿山寺》,起首闲章“寿古”,尾章“高山”“流水”。碗的口沿和圈足加金,底部有“雍正年制”双圈料款,胎体奇薄而结实,为雍正官窑瓷器难得精品。

值得一提的是,画面还特别渲染上一层薄薄的淡黄釉,略显透明,像水渍的感觉,给人以空蒙之感,这是雍正时期官窑山水画惯用手法。从题诗上看,“落月”应为深夜,雾气较重,月色澄明,而此时人们还在屋外活动,正好说明是秋夜的好时光。渔夫忙于打鱼,成为岸上人们观赏的景致,画面构成十分精致,描绘细腻,不画月亮而月亮自现,生动表现了月夜江岸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