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弘治祭祀用的“鸡蛋黄”颜色釉瓷

  • 明代弘治祭祀用的“鸡蛋黄”颜色釉瓷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瓷器

​​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记载:“明代发明彩色极多,不胜覙指。大抵康、雍时所有之色,殆几无不沿于明代者。故就彩色论,朱明一代已极纷纭璀璨,清初益推衍其波澜耳。” 彩色以言系统,千绪万绪,然概括之,不外“浅”、“深”二字,而为概括之总汇也。

祭蓝釉亦称“祭青釉”、“宝石蓝釉”等,创烧于元代景德镇窑。明代祭蓝釉瓷器始烧于洪武期,以后历朝多有烧造,其中以宣德时期的产品最为多见,受到的评价亦最高。

  按照明代祭祀制度,祭蓝釉瓷器可被派作祭祀天坛用,而这件祭蓝釉描金牛双系尊是弘治朝创新造型。颜色釉瓷器大多都跟祭祀相关,也是顺应自然之意。

尊广口、短颈、溜肩、腹部上丰下敛、平底。胎体较厚。内施透明釉,外壁满施祭蓝釉。两侧颈、肩之间对称置环形耳,耳扁平、上翘,高不过口沿。外壁近口沿处、颈、肩和腹部施有多道金彩弦纹。在两侧腹部正中,以金彩勾绘一站立的牛,牛探足、昂首、翘鼻、张目。外底无釉,露出白色胎体。无款识。外底有墨书满文。

该尊所施蓝釉色泽深沉,均匀稳定。釉面光亮,具有较强的玻璃质感。

弘治官窑白釉瓷器其胎、釉色都较细洁,但器物底部白中略泛灰或青,玉质感强。而白釉瓷在祭祀日坛中使用。

弘治白釉中有薄胎或半脱胎的精品,其盘、碗类底部的厚度已较永乐、宣德器薄,但是还处于半透而未全透的程度。

浇黄釉最早见于西汉时期陶器上,明代以前的低温黄釉多施于陶胎上,且色调多为黄褐色或深黄色。

明代景德镇窑烧造的低温黄釉瓷系在经高温素烧过的涩治上挂胎,复入炭炉经低温焙烧而成。因使用“浇釉法”施釉,故称“浇黄釉”。自洪武至崇祯朝,浇黄釉瓷器的烧造几乎未曾间断,各朝烧造的浇黄釉瓷器釉色深浅虽略有不同,但基本趋于明黄色。

  其中以弘治时期产品受到评价最高,其釉色均匀、恬淡娇嫩,素有“娇黄”之美称。又因其釉质温润如鸡油,故亦被称作“鸡油黄”。

明代黄釉瓷器除作御用餐具外,据文献记载按明代祭祀制度,还被用作地坛的祭祀用器。

尊广口、短颈、溜肩、腹部上丰下敛、平底。肩部两侧对称置牛头形耳,牛头形状为张口、尖目、尖耳。胎体较厚,内施透明釉,外壁满施低温黄釉。外壁近口沿处、颈、肩及腹部共施9道金彩弦纹。

底部无釉,露出细腻的白色胎体,外围一周残留分布相对均匀的圆点状支烧痕迹。无款识。

明代黄釉瓷器造型以盘、碗居多,尊则少见,且为弘治朝所独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