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说说以前景德镇人是怎么烧瓷器的

  • 简单说说以前景德镇人是怎么烧瓷器的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瓷器 瓷器工艺品

​​王世懋所著《二酉委谭》说:“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炸天,夜令人不能寝,戏呼之日四时雷电镇。”这描述的是明初景德镇制瓷作坊烧制瓷器的夜景

  “火光炸天”,是烧窑的火光,据方李莉教授考证,这指的是槎窑。景德镇的瓷窑有两种,柴窑和槎窑。槎窑是烧低端粗瓷的,燃料是枯枝干草,干草烧的快,所以火光冲天。柴窑烧精细高端瓷,用的燃料是松木,松木贵,但是燃烧稳定,易控制。按县志的记载,明代时景德镇槎窑占四分之三,柴窑四分之一,乾隆时反过来了,柴窑占四之三,可见景德镇高端瓷器的比例是一直在上升的。

烧窑是个大工程,以清代景德镇的卵型柴窑为例,烧一次耗柴二十二吨,用两尺长,碗口粗的松木,而且要一半干,一半湿。满窑一天,烧两天,冷却一天,一共四天,一窑成瓷五万斤。

烧窑的叫窑户,做坯的是坯户,以前是两者合在一起的,明朝开始分开。坯户的瓷器拿到窑户去烧,往往许多坯户共租一个窑,叫搭烧。这就是社会分工,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现在景德镇也是这种业态,烧窑的不做瓷,做瓷的不烧窑,只有少量大作坊自己有窑,也往往卖窑位给小作坊。 过去窑户的老板只管账,请一个把桩师傅,全权管理日常生产,把桩再去雇佣工人、采购木材等等。

烧窑的过程是这样的,先满窑,就是把装着瓷器的匣钵摆到窑里。烧制过程中,窑里不同位置的温度不同,所以要把相应的瓷器摆放到相应的位置。然后把窑门砌起来,留两个孔,一个进柴,一个点火。

青花烧1280度,釉里红1325度,说的轻松,过去可是没有温度计的。从常温烧到一千多度已经很难了,还要定格在那上下几度的范围内,凭什么?把桩的经验。把桩通过观察窑内火焰的颜色判断窑温,决定是否投柴进窑。每隔一段时间,用铁钎勾出事先放在窑里的圆瓷片(叫火照),看其变软的程度判断窑温。还有一个办法,往窑内吐一口痰,口水都不行,必须是痰,痰在蒸发前会变成跳动的水珠,把桩通过水珠跳动的高度判断窑温。

窑熄火以后,把桩师傅终于可以去睡觉了,再让窑冷却一天,收沙帽出场。收沙帽是一个特殊职业,专门从窑里把瓷器搬出来。那时窑里温度大概有一百度,六十年代测量过,收沙帽最高的工作温度是一百六十度。收沙帽的名字大概来源他们工作时穿棉衣棉帽,戴大厚手套,防烫。

为什么不等窑内完全冷却后再搬瓷器呢?因为要尽快装下一窑,用窑内余温烘干瓷坯,提高成瓷率,而且可以节省一部分木柴。现在是气窑,不用匣钵,也没有收沙帽了,气窑里有钢轨,可以一下把烧好的瓷器都拉出来,那时的瓷器也是很烫手的,不是为了省燃料,而是赶时间。

收沙帽退场后,在门口等待多时坯户冲进来了,他们的瓷器还在这呢。当年的规矩是,一,开窑之前,坯户不许进场(现在改了);二,烧好烧坏,窑户概不负责,烧窑钱一分不能少。所以坯户打开匣钵那一刻,烧好的笑,烧坏的哭,现在也是这样。

坯户,顾名思义,做坯的。官窑把制坯分成二十作,就是作坊的意思,有冒器作、子法作、脱胎作等等,就是每一种瓷器都由一个对应作坊生产。民窑坯户简化了这种分类法,分为圆器户、琢器户、镶器户。

圆器就是能在轮车上一次拉坯成形的瓷器,比如碗;

琢器也在轮车上成形,不过不能一次完成。比如天球瓶,要先拉出个圆肚子,再拉出个直脖子,然后粘起来;

镶器不用轮车,靠手工完成。比如方花瓶,要先擀出泥片,然后拼起来。这种分类方法,现在还用于区分手工瓷器,镶器最贵,琢器次之,圆器再次。

  坯做好了,双手捧到架子上晾干,一定要轻拿轻放,这时的坯看着是个碗,其实是块软泥巴。坯晒干后就可以画釉下彩了,大部分是画青花,简单的画面直接画,如果复杂的还要先素烧一次。素烧是把坯送炉里六百度烤一下,让坯变硬,可以单手拿着画复杂画面,画错了还可以修改。画好了交给刹合工,上釉。早期釉很简单,草土灰加石灰,烧出来是青色的,所以中国最出现的都是青瓷。后来定窑系瓷工为了把釉做白,也是费尽心机,景德镇又做了改进。确切地说,镇窑的白釉不是白色,而是透明的,我们看到的白是坯的颜色。

  碗的施釉方法是最简单的,放釉桶里蘸一下即可。如果是颜色釉,对釉的厚度有讲究,要吹釉。用一根竹管,一头缠布蘸釉水,吹到瓷器表面,往往要吹许多层。花瓶里面,把釉水倒进去晃一下再倒出来,叫荡釉。那种特大号的瓶或者缸,内部也得荡釉,要几个壮汉合力把大瓶抱起来,配合把釉水荡匀,动作要高度协调,场面壮观。

“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这样写道。千年窑火生生不息,至今景德镇仍然绽放出无穷的魅力,融汇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