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王培伍
在我国,机制币出现于清朝末年的光绪年间。
机制币主要有金币、银币、铜元、镍币、铝币等各种不同金属的货币,它是由一定标准的材质、规格、重量组成的,由机器上的钢模,通过机器冷冲压生产出的货币。
机制币的铸造生产和流通使用,是在我国清代光绪年、宣统年和民国时期,机制币生产数量最多,流通使用最广的是银元和铜元,其他金属质地的机制辅币数量有限。
银元与铜元
1.银元。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户部奏准西藏设立宝藏局鼓铸银钱,是我国以银铸币之始。当时定制:银元正面铸汉字“乾隆”宝藏,背铸藏文“唐古忒乾隆宝藏”字样;纯用纹银铸造,重纹银一两,由驻藏大臣派员监造。此后铸有嘉庆、道光、咸丰、光绪、宣统宝藏银元。
光绪初年,吉林虽曾开铸银钱,却未能盛行。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州设置广东钱局,为抵制外国银钱的大量流入,广东钱局开制库平七钱三分的银元样币,正面为“光绪元绪”四字,背面为蟠龙图纹,故俗称“七三番版”龙洋,面值分为五等。翌年改为库平七钱二分,此后,库平七钱二分成为一元银币的重量标准,亦分五等。辅币依次为:三钱六分、一钱四分四厘,七分二厘,三分六厘。是币铸后尚未发行,便引起部分清廷大臣非议,认为“仍置洋文于面,体制未合”,敕意亦然,逐再度易模改铸第三版龙洋,广东省第三版龙洋,也是正式铸行之流通币,面值五等,商民乐用,流通甚广。光绪二十年(1894年),张之洞改任湖广总督,在武汉设钱局开制湖北龙洋。此后,各省相继仿效,先后有江南、北洋、吉林、四川、云南、浙江、奉天、安徽、福建等省钱局制造银元。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户部设铸造银钱总厂于天津。三十一年总厂竣工,试制样币“户部光绪元宝”一套,1906年试制户部丙午中字大清银币一套,翌年又制丁未大清银币一套,上述均为试制样币,未正式发行(目前存世稀少),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天津造币总厂正式发行,光绪元宝一套。宣统三年发行大清银币,有一元、五角、二角、一角,由于统一的币制尚未执行,清政府已经开始履没,故只有一元银币流通使用,其他面值少见流通。
银元的真正统一是在民国三年,即1914年,北洋政府颁布《国币条例》,开始制造袁世凯头像的银币,俗称“袁大头”,以“圆”为单位,面值有:壹圆、中圆、二角、一角。
1912年南京造币分厂制造孙中山像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俗称“孙小头”。一些地方政府和地方军伐政权曾制造发行银元和多种纪念币,如四川的“汉”字银币,云南的唐继尧像银币,贵州的汽车、竹子银币,此外,广东、广西、福建、浙江等地都发生过银辅币,参与流通。1933年中央政府颁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中央造币厂始制孙中山像银元,因背面有帆船图案,故俗称“船洋”,大量发行,至1935年11月,实行法币政策,银元从此退出流通市场。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政府于1931年在革命根据地制造发行壹圆银币,正面中间为镰刀和五角星、锤子图案。川陕苏维埃政府,在苏区革命根据地发行一元银币,正面为“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及造币厂和年份文字,背面有地球和镰刀、锤子图案。
2.铜元。
机制铜元是作为银元的辅币诞生的,它取代了传统的机制方孔圆钱,成为了一种主要的流通货币,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两广总督李鸿章在广东钱局开始制造铜元,正面有“光绪元宝”四字,中间满文“宝广”两字,上端环书“广东省造”,下端环书“每百枚换一元”;背面是飞龙图案,外圈有英文“广东、一分”字样,后把对银元作价改为对制钱作价,将“一分”改为“十文”,将“百枚换一元”改为“每元当制钱十文”,形成了铜元的基本形式,自此,各省纷纷效仿,制造发行各省的铜元,清代铜元大致有几种面值:二十文、十文、五文、二文和一文,发行使用最广的是二十文和十文两种。四川省试制过三十文铜元,未获批准发行,存世极少。民国时期的铜元情况较为混乱,民国初期,天津造币厂和湖北、安徽相继制造开国纪念铜元,民国三年颁布《国币条例》,对铜元作了明确规定,民国五年发行了二分、一分、五厘三种面值的圆孔辅币,但二分未批准发行。而各地方军、政当局把发行铜元作为敛财的捷径,全国多省都相继制造发行铜元,其中有大量劣质品流入市场,四川、河南、甘肃等省还发行了当五十、当百的大面值铜元,以牟取暴利,铜元的贬值趋势不可必免。民国十七年通过《国币条例草案》,民国二十二年废两改元,制造发行二分、一分两种圆孔铜辅币、民国二十四年十一月实行法币政策,明确银元和铜元都不再流通使用。宣告银、铜元时代的结束。
而在民国二十五年一月,又颁布《铺币条例》,同年发行古币图案的一分,半分铜辅币。这些都表现出民国时期货币发行的混乱成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苏区,在革命根据地也制造发行过铜元,1932年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发行五分、一分铜元,皖西北苏区发行五十文、二十文铜元,川陕革命根据地于1933年发行二百文铜元。1934年发行“赤化全川”二百文和五百文铜元。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国民党政府为了统一币制,控制全国的金融市场,采取大量发行纸币政策,镍币和纸币逐步替代铜元的辅币地位,解放前夕,贵州发行“当银元半分”铜元,绥远发行“白塔”图案一分、五分铜元。近代铜元走完了它的历史进程。
机制币的鉴定
“乱世黄金,盛世收藏”。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收藏热不断升温,收藏古钱币的爱好者逐年增多,在近代机制币领域中,由于人们传统的对金银贵金属的偏爱,对它的制做和图案精美的认可和欣赏水平的提高,机制币虽不及方孔钱年代久远,但百年的历史进程,以经附与了它的文物属性,这些属性集一身的机制币,让更多人对它钟爱有佳,成为人们藏研究的目标,但是,随着收藏热的升温也导致钱币造假的日渐普遍,如今的市场交易“陷阱”众多,赝品遍布从低端到高端市场的各个角落,其背后是一条从生产到进入流通市场的完整产业链,古玩市场又有“不包真伪”的行规。这样对收藏者来说,钱币鉴定成为重要环节,伪品钱币是最大的潜在风险,如何辨别钱币真伪,去假存真,是确保藏品质量,提升收藏品位的保障。
机制币鉴定,对初学者来说,在接触实物极少的情况下,而且又不能使用仪器,仅用眼睛观察银元的真伪,确实难度很大,但我们如果做到熟悉掌握机制币的制造、流用和机制币本身等各方面知识后,再掌握运用好鉴别要点,鉴定机制币并非是不可企及之事,具体有以下几个要点:
1.从外观形式上辨别。
先前,银钱业的行家在谈到辩别机制币的形式时,常与辩别人的情形相提并论,他们认为,对于熟人,虽未见其面而先闻其声,已能知其为何人,因为人的音容笑貌已熟记于心,假若其人忽有变化,便可瞬间观察到。辩别银元铜元,其理亦同。当你对银元铜元有一定了解熟悉后,在鉴别时第一眼瞬间就可得出结果。这须要积累银多经验后,才可做到。
2.能够辩别质地。
机制币的质地,相对统一标准,真品银币是90%左右,纯银制造的;铜元是选用精铜制造的,而很多伪品与真品在质地上就不相同。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市场上出现大量真银制造的高仿品。
3.是否是机制币。
机制币,顾名思义,是通过雕制钢模,经机器冷冲压,压制而成的,不论银元或铜元都不会产生毛边、毛刺、也不需打磨和抛光。目前伪品有一部分是采用手工熔铸和压铸法伪造的,必然产生毛边、毛刺,需要打磨抛光才能完成最后的伪品。
4.观看齿边。
机制币的齿边是由齿边机制做完成的,银币的外齿多为直齿,面背在内齿,齿边感觉干净利落,无任何铸造痕迹;铜元的光边感觉平滑流畅,无其他痕迹。而伪品的齿边粗糙不堪,许多带有挫磨和生硬感。
5.音别、重量和规格。
不同质地成分的金属,其撞击后发出的声音是有区别的,这尤其是鉴别银元的一个手段,不过音别只是鉴定方法之一,不能起决定作用,如遇到真银伪币时,就很难做出判断,我们还要观察其他各方面,在做结论。机制币的重量和规格,相对统一标准,二者也是鉴别方法之一。目前,一部分伪品的重量和大小与真品有不符,漏洞明显。
6.真伪包浆。
机制币在经过百年后,不论是出土品或传世品,币身都有一层氧化后生成的包浆,包浆是自然生成的,而伪品包浆是人为做到币面上,非常生硬,不自然。掌握真伪包浆是鉴定中非常重要的。7.是否有改刻、修补痕迹。
机制币改刻作伪者利用真品的普通品改刻为珍稀品,将普通纪年改刻为稀少纪年,如:袁大头银币加上“工”字,湖北省银币背面加“本省”两字,江南省甲辰年银币改为“乙已或戊戌”等年号。改刻后的机制币需要补包浆,所以我们观察包浆的变化,就可便认真伪。
在目前市场上,高仿机制币的做伪技术和手段在不断提高和翻新,作为收藏者,要多接触真品和伪品,要使用放大镜细心观看,要了解各方面信息,掌握以上鉴定要点,如果能够通过科学仪器分析钱币,也就是通过人的经验和采用科学手段,这样鉴定出的结果更为可靠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