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民国元年(1912),成都造币厂开铸四种银币,一元币重七钱二分、五角币重三钱六分、二角币重一钱四分四厘、一角币重七分二厘。当年共铸二百九十余万元。其中各种角币约一十一万元。此后“一角、二角的银币完全停铸,只铸五角币”。故一、二角银币当时在市面流通很少,现更其难觅。
民国二年(1913),川督胡景伊为镇压熊克武在川发动的二次讨袁革命,军需孔急而大肆鼓铸汉字川版银元,至民国四年陈宦入川时止,共铸一千三百余万元,其中仅有五万余元五角币。民国六年(1917)罗佩金、戴戡主持川政时,又完全停铸五角银币,只铸一元者。
根据《国币条例》规定,一元银币主币其成色为银九铜一,而银辅币为银七铜三。为防止辅币过多,有损币信,同时又规定,辅币之铸造量应限制在主币的百分之二十之内。民国十一年(1922)年,刘存勋主川时,为求铸造余利,则反其道而行之,公然违反《国币条例》,加大五角银辅币铸造比例。“当年鼓铸一元银元约二百八十万左右,而鼓铸的五角银币达八十三万余元”,几乎为主币的三分之一。民国十三年(1924),杨森任四川军务督理,为扩军筹饷,竟下令造币厂停铸一元银币,只铸五角银币。
民国十四年(1925)邓(锡侯)、田(颂尧)、刘(文辉)三军联合逐走杨森,进入成都后,邓锡侯接管造币厂,即步杨森后尘,全铸半元银币。由于邓锡侯独占造币厂,引起刘文辉不满。刘遂收买造币厂制模工匠,为其雕模,在其防区雅安开铸银币。川中军阀尽皆仿效,刘部旅长刘元塘在会理、邓部李家钰在成都忠烈祠、城隍庙及遂宁防区、谢德勘在成都外南倒桑树街、罗泽洲在顺庆、邓国璋在郫县、黄逸民在灌县、扬荣向在金堂、陈书农在合川、田部何瞻如在安县、曾南夫在三桥南街纷纷开厂铸币。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川中军阀铸币之所多达28处。其铸皆五角币,且成色低下,含银竟有低至3-5成者。故四川民间为区别之,称前成都造币厂所铸五角币为“厂版”,称各地军阀设厂所铸五角币为“杂版”。
四川军政府造银币略谈
由于军阀私铸滥造,致使川中币制大乱。因各地所铸之银币成色不一,在流通中需对其含银高低进行鉴别,大大造成了经济活动中的严重困难。据《成都文史资料》记载,当时成都安乐寺(银钱总市)上,川铸大洋壹圆(汉字版),四笔横写的全字旁高于金字旁;双须高于无须。五角币厂版高于杂版;厂版又分尖花、圆花、以及圆字开口、角字出足等名目。
低成色杂版五角币泛滥成灾,成都金融紊乱达于极点。成色较高之一元币大多隐匿不出,而厂版五角作九折、杂版五角作八折行使。且各地之折率不一,波伏较大。民国十六年(1927),四川边防军总司令李家钰在其防区擅自规定杂版作五折使用。故大量杂版涌入尚将杂版以八折行使之成都,引起人心惶惶,市场一片混乱,从而激起了一场杂版风潮。商民惊恐,交易停止,店铺关门,形成罢市。四川民间文人刘师亮即有一联以讽之:“半元生洋破、烂、哑;三个死人邓、田、刘!”
民国十七年(1928),杂版在市面仅以二折行使,完全跌致原材料价值之下。各地军阀私铸半元杂版已无利可图。故又回收杂版提取白银 ,改铸一元大洋。历时一年半之久的杂版风潮渐息。但川中军阀大小造币厂铸造壹圆川板仍贯其始终。四川军政府壹圆银币,因其铸主众多,铸期较长,再加铸造期间换模修版等原故,现存于世者版别极其繁杂,当在百种以上。
在我国发行的近千种老银币中,有一种图案非常别致、中央有一个很大的篆书“汉”字,这就是价廉物美的“四川军政府大汉银币”。
1911年5月,腐败的清政府假借铁路国有化名义,将民办川汉、粤汉筑路权出让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激起全国各地人民的反对,四川省反响尤为强烈,数十万人参加了保路同志军。武昌起义后,各省先后宣布独立,保路军包围了成都。赵尔丰控制不住四川的局面,只得将政权交给四川保路运动的领导人蒲殿俊等立宪派人士。于是,四川省也宣告独立,成立了“大汉四川军政府”,并接管成都造币分厂。为扩充军需,铸造发行了这种“汉”字银币。
这种“汉”字银币有壹元、伍角、二角、一角四种币值。“壹元”银元正面图案中央是一个很大的篆书“汉”字,代表了新政府“大汉”的意思,具有反清意义。“汉”字周围有18个小圆圈,象征着当年响应辛亥革命的十八个省,两侧有四瓣花星,上方有“中华民国元年”六字;背面图案中央是一朵精美的芙蓉花,象征蓉城成都;花的四周环有“四川银币”四字,上方是“军政府造”四字,下方是面额“壹圆”字样,两侧仍有四瓣花星。壹圆币的重量比一般“袁大头”、“船洋”、“龙洋”银币轻,仅为25.5克,成色不足75%,伍角、二角、一角币的成色则更逊色一些。
目前,我国国内邮币卡市场上还能见到这种四川军政府“汉”字银币出售,壹圆与伍角币的存世量较多,仅售185余元∕枚,一角和二角币的存世量要少一些,一角币市价约450元∕枚,二角币市价约600元∕枚。在我国发行的上千种老银币中,这四枚一套的“汉”字银币的售价应该说是很低的,其价格已滞涨多时,集币爱好者可根据情况趁低吸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