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钱币资讯
中华民国23年,公元1934年,随着国际银价的不断上涨,制造壹圆银币的成本已经远高于壹圆,生产量越大,国家亏损程度越高,这样赔本的买卖,国家当然不干了,于是机制银币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彻底退出了流通货币的舞台……
从1889年的第一套机制银币,到1934年的最后绝唱,仅仅走过45年的历程,机制银币在中国做为一种流通货币,竟然只活了个人类中年人的岁数,就彻底挂掉,真可谓是世界钱币发展史上的一朵昙花了。
那是一段中国社会发展史最纷繁复杂绚丽多姿喋血传奇的时代,毋庸置疑的就是,伴随这段历史时期的机制银币,必然承载了无数缤纷灿烂的历史密码,值得我们后人挖掘品味,更需要我们深入研究静心思考……。
不难发现,我们的第一流通银币,源起于东施效颦——先在石板上雕模刻字制成模具,砸出银币的字面,再以手工锤砸出边,虽不及机制银币那般归整鲜明,更无法与机制币批量生产的数量匹敌,却留下了令人叹息的工艺制品……
对于机器生产的两道工艺:压面,锁边,几乎是瞬间完成的过程,我们的匠人就要通过几乎全手工的复制过程来完成……看到近日我们依然连圆珠笔的笔尖都需要从日本进口的新闻——显然,在很多方面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与咸丰时期的高级匠人相较,并没有丝毫的改变!
技术!创新!……绝不仅是嘴皮子上的功夫。
看到最新出的三元福字银币就有了高仿赝品面世,速度之快,水平之高,意识之强……绝对算得上超水平!
显然,我们不缺的是赚钱的意识,缺乏的是自主和独立的精神!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df4ffe0102w1hy.html